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新闻动态 > 团情快讯 > 正文

“三下乡”青春之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五)

来源:校团委     2023年08月12日 20:42    访问次数:

  理论是实践的眼睛,实践是思想的真理。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三下乡”工作的号召,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河南工程学院学子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绿色城乡访社区,青春凝力正当时

软件学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本院青年在社会实践这场“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本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宜沟镇大台寺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大寺台村地理位置优越,坐落在宜沟镇的中心地带,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是河南省乡村的一个典型农村社区,以前面临着贫穷混乱、人居环境差等困境。经过社区党支部开展“百千万先锋帮带”活动,该村已从昔日远近闻名的落后村变成了汤阴县的先进村、富裕村。同时,党支部借汤阴县“村村通油路”工程的东风,村内大街小巷皆是水泥路,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汤阴县连续几日下大雨。为切实保障村民的财产安全,8月1日早上,实践队员们在大寺台村集结,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工作计划。队员们带上必要的工具和防护设备,随后立即展开行动。

        队员们有条不紊地分工合作,搬运沙袋、加固房屋、加固农田堤坝、指挥交通等。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能力,为防洪和疏散工作贡献力量。


        雨后,迎着阳光,实践队员们帮助村民清理田间杂草,在体验农活农事中感受到了农耕的魅力,深刻体会“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

        通过参与抗洪救灾和助农除草的活动,实践队员们在劳作之中懂得了合作与奉献,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也认识到要把“第二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接受锻炼,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展现风采、奉献智慧与力量。在接下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实践队员们将继续践行服务奉献理念,将艰苦奋斗作风播撒在田间地头上,以实际行动为群众办实事,助力乡村振兴。

追靖宇精神,做志愿先锋

会计学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7月4日,会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分团委书记张淑靖、辅导员孟平老师的带领下,赴驻马店市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开展“追靖宇精神,做志愿先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早在6月底,实践团成员按照策划方案,完成了学习杨靖宇将军事迹相关的调查问卷,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活动当天,实践团队成员对前来纪念馆参观的人群发放了50余份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来了解当地对于杨靖宇将军事迹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调查问卷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来到纪念馆内进行参观。大厅里矗立着杨靖宇将军的全身雕像,他骑着战马,一手拉着缰绳,一手提枪,照壁上刻着的八个大字:天中赤子,白山英魂,概括了杨靖宇一生的轨迹——生长在中原,殉国于东北。


        随后,实践团成员瞻仰了杨靖宇将军的遗物、生平图片和文献资料,重温了那一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杨靖宇坐在雪堆中和几名抗联战士谈话,不远处几名伤员靠着树干休息……一幕幕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真实再现了东北抗日游击队“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密营生活,令在场人员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深刻理解杨靖宇将军的伟大精神和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活动最后,老师们带领实践团成员面对党旗,庄严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一声声誓言在纪念馆内久久回荡,让在场的师生更加铭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铮铮誓言。

        瞻仰杨靖宇将军风采,感受峥嵘岁月。通过此次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杨靖宇将军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纷纷表示要心怀爱国之情,笃行爱国之志,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以知识与汗水,扛起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红色文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

艺术设计学院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艺术设计学院积极响应团省委关于开展“三下乡”工作的号召,7月3日,在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院分团委书记王璐带领20名志愿者深入舞钢市红山街道办事处营街村,开展为期近两周的墙绘。

        7月3日下午,我院师生一行陆续到达营街村,受到了红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东豪(营街村包村领导)和生态资源和社区建设办主任牛红阳(营街村包村干部)的热情接待,对接了具体的活动安排、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计划。



        队员们早晨5点半到达主街现场,开始准备墙绘颜料、整理墙绘素材,有的人负责涂色,有的人添补细节,有的人负责整体协调。从粉笔一点点定点、颜料一步步修型、到丙烯一笔笔上色,不惧炎热的烈日、不畏蚊虫的叮咬,奋战到晚上8点才陆续收工。


        活动中绘画的墙绘面积共计257.8平方米,在一笔一笔中绘制过程中,花朵、人物逐渐显出它的魅力,同学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社区居民纷纷驻足观赏,并表达了对同学们工作的赞赏之情。看到了他们面带微笑的表情和欣喜的眼神,这让同学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墙绘之余,团队也开展了少儿美术支教活动,将提前准备好的“红色文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等主题的课程进行了现场教学,其中一节关于“航天梦”的课堂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志愿者们通过讲解中国空间站的模样、描绘宇航员的工作,点亮了小朋友们心中的飞天梦,纷纷表示想要探索太空,实现更伟大的航空梦!


        在活动期间,舞钢电视台的记者走进营街村,对志愿者们进行了采访,并对同学们绘制的一幅幅作品竖起了大拇指,表示为乡村增添了诗情画意、增加了文化气息,并在舞钢市人民政府、舞钢电视台等平台均进行了新闻宣传。

        本院志愿者杨素素告诉记者:“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锻炼自己,培养综合素质,也希望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特长融入到建设美丽乡村当中,让村里的大家看到我们的画能展开笑颜,让乡村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用艺术为乡村赋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顾这次三下乡活动,团队彼此深信团队的共同努力与付出是值得的。同时,也要反思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有更好的发展。这样的实践经历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回忆,通过这次活动的经历,同学们会更加成熟和进步,为建设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踏寻红色足迹,赓续红色血脉

机械工程学院

        “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说。机械工程学院“踏寻红色足迹、赓续红色血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成员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于7月26日——7月28日深入林州市红旗渠开展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谷文昌生平事迹展,实践团队被这些历史照片,和谷文昌同志生前使用的实物大为触动。带领东山人民艰苦奋斗、植树造林、根治风沙、从根本上改变东山生态环境、落后面貌的动人情景。通过现场参观教学,引导同学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四有干部”谷文昌为榜样,立足本职工作,保持政治本色,时刻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来到扁担精神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展出的真实的图片、实物和简洁的文字,展现了该社干部职工60多年如一日,一心一意,为山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再现了“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和二次创业取得的辉煌成果。扁担精神和红旗渠精神一脉相承,都是林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实践团成员穿过“红飘带”,一路攀登,首先走过的是一线天,山石险峻,行至最窄处,只能侧身才能通过。实践队切身体会到当初先辈修建红旗渠的艰难险阻。实践队还注意到,每过一段路程,就会有一面带有地名的责任碑,实践队成员们不禁感叹:这小小的界碑,不仅仅见证了红旗渠的质量,背后更代表着先辈那赤诚的责任心;最后,实践队走到风景区的终点——青年洞,看着清澈的渠水,大家纷纷感叹当年修渠之艰辛。红旗渠的开凿是青年建设者奋斗青春的见证,时刻提醒着沐浴在新时代下的青年人,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来到红旗渠纪念馆,学员们了解红旗渠的修建背景,学习了红旗渠精神的形成过程。从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斑驳的文物、一个个还原工程全貌的沙盘模型中,同学们感受到林县人民为了解决缺水难题,仅靠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人工天河的艰辛历程深刻领会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7月27日下午,团队成员访问了一位修渠老人岳德学,老爷爷参与建设青年洞,“不要脱离群众,别人的钱咱不眼红、不贪不沾,无论职位高低,不忘初心”是他对青年的忠告。团队成员纷纷表示:红旗渠精神不只是当初修渠时那个时代的精神,也是我们当下需要学习好和传承好的精神。

        通过本次学习实践活动,学员们更加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修建红旗渠的艰辛以及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机械工程学院分团委也将继续通过理论学习、精神宣讲、座谈交流、社会实践等形式,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向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青春力量。

行走的故宫文化

艺术设计学院

        7月12日上午,故宫博物院与北京观唐大有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北京安昕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运营的“行走的故宫文化—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郑州站,在中原区芝麻街1958双创园正式拉开序幕。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5名志愿者报名参加了长达2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故宫文化科技展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年轻一代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故宫文化。本院15名志愿者于7月10日在郑州市中原区芝麻街1958双创园进行了两天的志愿者培训工作,并与项目负责人田雪具体对接了活动安排、制定了排班计划及岗位职责。


        展厅分别为“《展卷》——轴画开展,卷动典雅;《观山》——我观青山多妩媚,青山观我亦如是;《赏花》——世无孪生花,请用数字略芳华;《浴马》——马儿马儿请慢些,携我一起入画去”这四个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我院志愿者们早晨8点半到达展馆现场,开始准备讲解员的设备、练习要讲解的知识,直到晚上6点结束工作。大家从刚开始时的拘谨,到后来从容地表现。也是一次拓展知识面、锻炼综合素质的机会。



        通过本次“行走的故宫文化”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志愿者们体验了一场身临其境的文化盛宴,沉浸式感受了中华文化瑰宝的底蕴与魅力,更激发了志愿者们的民族责任感,纷纷表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花开半夏,青春护航

理学院

        7月6日至21日,理学院“萤火“小队和“皓月小队”来到河南省周口市李老庄乡蒋桥小学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主题安全、心理教育、素质教育、文化教育、家访调查和文艺演出三项内容。本院志愿服务小队提前准备授课内容、家访调查表并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购置许多物资,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与乡村学生接触,去切实体会感受他们的环境,并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活动期间教导孩子们。



        在这半月的时间里,蒋桥小学学生家长多次给志愿者们送来物资,有自家种的新鲜蔬菜还有在超市买来的大西瓜,同学们也不负所托,在经过半月的实践活动后我们教育孩子们学会了舞蹈《勇气大爆发》《向快乐出发》,歌曲《你从未离去》《明天会更好》《送别》,手语舞《感恩的心》,体操《全国第九套广播体操》,最后文艺演出由志愿者献上歌曲《再见》结尾。



        期间,队员们组织蒋桥小学的孩子们进行了防溺水安全教育及宣誓活动,蒋桥小学暑期小型运动会,均取得圆满成功,7月15日,本院领导到达蒋桥小学,与孩子们亲切谈话,同时也对志愿者的衣食住行安全表达了关心。


        在结束这长达半个月的社会实践时,队员们纷纷感叹村子里的村民很热情并且表示与孩子们有了感情,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家在烈日下学会了坚强,在汗水中学会了奉献,在困难中学会了团结,在服务中学会了成长,本次活动收获颇丰,要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助力乡村振兴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月19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蔡奇在致辞中强调:广大青年要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主动到实践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到基层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教育、民主法治、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美丽中国建设以及对外交流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迸发青年独有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勇气。“三下乡”正是教育引导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知识与乡村实践相结合的生动课堂。走进乡村,了解民情,不仅可以巩固提高同学们的专业能力,而且能让同学们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勇担时代重任。让我们相约盛夏,放飞青春梦想!

上一条:9个省级奖项!我校在河南省第十九届 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喜获佳绩

下一条:“三下乡”青春之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