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计算机学院篇
为了继承和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深刻地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续传承好中华优秀文化。计算机学院实践团于6月21日至6月22日期间组织开展以“探访红旗渠精神,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号召学院青年学子积极肩负起身上的重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①青年洞前庄严宣誓,传承红旗渠不朽精神
实践团来到青年洞前,重温誓词。身为青年人要有新作为、新担当,以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的红旗渠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
②拜访“铁姑娘队”队长郭秋英前辈,探寻“红旗渠——人工天河”的修建过程
实践团队成员来到林州看望了当年红旗渠的建设者——郭秋英前辈,并在她这里了解到了红旗渠修建的艰苦和体会。
郭秋英前辈最后激励我们广大青年学生道:我这一路走来感受很深,深刻地体会到人这一生确实也不容易,在社会上面不确定会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要勇敢的跨过去,在困难面前不能低头。特别是我们年轻人,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情况,一定要挺过去,才会有前进的道路,九九八十一难,一难都不放弃,挺过去就是一片天!郭秋英前辈还教导我们一定要关注历史,铭记历史,一定要知道我们现在的中国是怎么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过来的,永远不要忘记来时的路。还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有正确的政治立场。
郭秋英前辈为我们生动的讲述了修建红旗渠的艰难和林州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让我们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的宝贵价值,特别是前辈最后对我们的激励,使我们受益匪浅,希望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能够发扬和传承红旗渠精神,以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勇气与担当面对困难和挑战!
③爱在西牛小学,传承红色精神
实践团一行来到姚村镇西牛小学。团队成员走进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他们一起携手共成长,向他们宣讲科普知识,关心关爱儿童健康成长。
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快乐,通过文艺体育等活动形式向他们表达爱意和温暖,大手拉小手——我们一起努力共成长,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体现出新时代青少年和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④走进红旗渠纪念馆,传承红旗渠精神薪火
实践团来到红旗渠纪念馆进行参观和学习。进入展馆后,实践团成员亲眼看到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当时的恶劣环境和条件,深刻认识到了林县人民在艰苦的岁月里为求生存引漳入林,跨越两省的崇山峻岭,利用有限的生产力改造大自然,重塑山河,这一伟大壮举的艰难困苦。
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信仰的力量不断鼓舞着新时代青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⑤畅游文字的海洋,探索中国文字发展历程(中国文字博物馆)
实践团对我国文字的发展历程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正是有了这些文字的出现才使得我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的方便,身为新时代青年,应当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将中华优秀文化继续传承给下一代。
⑥探秘千年殷墟,丰厚历史积淀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位于安阳洹水两岸,是中国挖掘甲骨文最多的地方。
实践团成员依次参观了殷墟博物馆、殷墟车马坑、妇好墓。在博物馆内,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汉字的原型,是历史上最早的有记录的文字。殷墟总面积达24平方公里,内有大量的青铜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文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当实践团成员看到司母戊大方鼎时都尤为感到震惊。在妇好墓前,立着一尊大雕像,就是妇好。它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坚执锐,威风凛凛,展示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的英姿和风采。
安阳市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厚重,殷墟之行让实践团感受到古代商朝的风采和人民的智慧,深刻了解了甲骨文的发展历程,并为之赞叹。
暑期社会实践,让我想到的第一个景点莫过于烈士陵园了,今天,我们到开封参观了烈士陵园。烈士陵园是值得我们去尊重的地方,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生,每一个青年,都应该去参观的地方。当我们进入陵园后,便感到思绪万千。这里,埋葬着太多为了祖国付出青春和热血,付出自己生命的革命先烈们,我不禁感想,我们生活着的美好的今天,不都是昨天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我在参观烈士陵园最深的感受。时光漫漫,许多往事都会如同过眼浮云,稍纵即逝,但参观烈士陵园所激发出来的坚定信念,却永远铭刻在心!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对不会忘记,为祖国牺牲的人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外语学院篇
在党的二十大来临之际,外语学院在暑假期间组织志愿学生开展以“展我青春之朝阳,扬家乡红色风采”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分小组探访家乡的红色景点和红色基地。用外语人特有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活动按照计划分小组探访各地红色基地。前期我们进行网上讨论,资料收集和一些筹备工作。
针对洪灾,火灾,地震等突发情况做好安全预案。然后到访红色基地进行考察学习。
我们来到了宋庆龄故居,拜访了重庆大轰炸遗址和重庆解放碑。又来到了林县的红旗渠,感受悬崖峭壁上人民的力量。
外语学院暑期实践活动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部分同学因当地疫情反弹暂时无法进行红色基地探访,而选择投入疫情防控志愿者活动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光发热。烈日炎炎下,志愿者用自己的付出为个人、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去了积极正向的影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走一代人的长征。我们不仅是大学生,更是国家的新时代青年。通过活动宣传红色基地,传承红色精神,为党的二十大献礼,向革命先辈致敬。促使更多人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去。担责任,始成长;尽责任,方进步!
软件学院篇
重温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软件学院开展“重温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婉、团委书记赵青、辅导员们和部分学生会成员组成。
了解“洛八办”历史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南关贴廓巷,是一座坐南向北的庭院式建筑,有房百余间,幽深雅静。这里曾是洛阳一庄姓富商宅院,建于1831年,是清代建筑。1932年2月,国民政府迁都洛阳时,此院被征用。1938年10月至1942年2月,此院为八路军驻洛办事处所在地。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又称“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简称“洛八办”。这是我党我军于1938-1942年间在国民党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洛阳设立的一个公开的统战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对国民党军队上层的统战工作,掩护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作、交通护送、情报搜集等,动员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我党我军输送干部青年及转运物资。刘少奇、朱德、彭德怀、徐海东等我党我军领导人曾多次亲临办事处指导和部署工作,它与西安、武汉、重庆三个八路军办事处一样,具有重要作用。
重温抗战情怀
进入洛八办后,首先看到的是尘封的古井以及旁边的两樽炮管,随后是第一展厅、第二展厅。参观中,我们仔细瞻仰了馆内陈列的革命文物。纪念馆现有革命文物85件(套)及部分照片、书籍等。文物主要有手枪、证章、手雷、子弹、炮弹、引信、军用饭、铺等军用物品和生活用品。
了解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的人员及事迹
之后在展厅了解了抗战期间驻扎在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的人员和事迹。在当时,八路军驻洛办事处一成立,就成为我党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实堡垒,以及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哨,我党在豫西地区的“红色枢纽”。在这里,一批批抗日战士和物资被源源不断地转送到抗日前线,一批批进步青年被送往延安。八路军驻洛办事处成为连接延安与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同志多次到八路军驻洛办事处指导和部署工作。1939年1月21日,刘少奇与彭德怀一起从渑池来到洛阳。在洛八办期间,他整理了演讲稿,写下《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4月,刘少奇在从竹沟回延安参加会议途中,再次来到洛八办。期间,几次安排已暴露身份的地下党员转移。9月,刘少奇第三次来到洛八办,当时正值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前夕,对逐渐恶化的国共关系,刘少奇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共豫西省委扩大会议。虽然刘少奇同志三次来洛八办的时间都不长,但对贯彻和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党组织在豫西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温入党誓词
随后,全体人员在张婉书记的带领下面对“洛八办”党员宣誓墙与党旗,高举右手,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
感悟精神伟力
随后我们交流分享了本次实践学习的心得体会。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今天和平美好的生活是无数先烈用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因此,在和平年代,当代大学生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更加努力学习,不辜负先烈们的期望。这次的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坚定了我们的爱党信念。我们会牢记革命先辈们不怕艰辛、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并传承先辈们的精神,落实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去,努力让自己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最后,通过这次参观,回顾了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感受了革命先烈在艰苦生活条件下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在缅怀革命烈士、感受革命精神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忘记那段受人侵略、侮辱的历史,要时刻警惕教育自己,牢记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历史责任和民族复兴重任。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认真完成好各项学习任务,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祖国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上一条: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2022年河南工程学院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二)
下一条:“强国有我 ‘核’你一起”志愿宣讲第一期:《“核”力碳达峰 助力碳中和(一)》
【关闭】